無意間看到蔡依橙醫師在臉書分享陳偉挺醫師的文章:
『追求「差異化」,則是以「自己」為出發的原點,思考跟別人有何不同,有時就會落入「做出自認超屌的東西,但是別人不需要」的窘境。』
不由得讓我想起美國西北大學凱洛格管理學院終身教授,行銷學大師菲利普.科特勒(Philip Kotler)對商品定義的圖說。這或許可以說明陳醫師文章的精華,也同時對苦於尋求『差異化』的醫師提供一個發想。
上圖中,我們可以看到三個圓圈:
- 最中央的圓圈是『產品核心』:購買商品後所能得到的好處。
- 中間的圈圈是『產品實體』:實際銷售的商品。
- 最外面的圈圈是『產品的附屬功能』:商品附加的服務。
這三個圈圈有什麼意義呢?我接下來會解釋。
以空調產品為例子說明:
消費者想要的『產品核心』是舒適的室內溫度。在這個需求前提下,廠商發明生產了冷氣機(也就是『產品實體』)。如果只有一間公司生產冷氣機,那就是獨佔市場,基本上就不需要任何附加的服務也能賣得很好。然而事實上有多家公司同時爭奪空調產品的市場。所以,誰能勝出就要靠『產品的附屬功能』了。譬如:價格便宜、功能強大、售後服務佳、保固期長、維修方便、貸款容易等等。
在發展出能夠解決顧客困擾(『產品核心』)的商品後。能夠跟其他公司差異化的地方就在『產品實體』與『產品的附屬功能』。這也是公司產品能夠大賣的關鍵因素。
也就是說,產品之所以有差異化,並不是為了差異化而差異化。而是站在解決顧客困擾的基礎上做出差異化的產品。
如果我們將醫療服務當成一項商品,便能夠套入這個模式來設計服務。那麼,健保制度下的醫師又該如何考慮既能夠滿足『產品核心』,又能夠做出差異化呢?
我用『糖尿病足』為例子來解釋:
從上述例子可知,現今的疾病多已非單一科別或單一治療能夠處理,因此臨床醫師能夠改革介入的機會正不斷增加。端視我們怎麼整合資源來達成『產品核心』的要求。這種改革與整合的創新就是醫療產品差異化的過程。
- 罹患糖尿病足的病人,其『產品核心』是回復健康的腳。
- 『產品實體』則是各項醫療,包括:傷口處理、糖尿病控制、下肢血管阻塞處理、感染控制、身體復健...等各次專科的業務範圍。也包含新式醫療器材、治療方法的使用。
- 『產品的附屬功能』則為:各次專科的橫向聯繫是否順利,使病情逐漸穩定並痊癒、居家照護的追蹤、合適鞋子的製作與轉介、社服人員訪視...等等。
從上述例子可知,現今的疾病多已非單一科別或單一治療能夠處理,因此臨床醫師能夠改革介入的機會正不斷增加。端視我們怎麼整合資源來達成『產品核心』的要求。這種改革與整合的創新就是醫療產品差異化的過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