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是否常折服於某人的先知灼見?
是否常感嘆自己怎麼沒發現某些事實?
覺得自己的感悟力太差?
甚至懷疑自己還有生存的能力?
其實,『感悟力』、『洞察力』、『觀察力』都可以用培養來獲得。問題是我們的教育體制並沒有太多的空間,來養成『觀察-思考-批判』的能力。這也造就今天整個國家社會面臨政治、經濟的危機。大家只會人云亦云,整體陷入民粹的漩渦而不自知。唯有培養自身『觀察-思考-批判』的能力,才有機會跳脫出這個無底的漩渦。
那麼,該怎麼獲得『觀察洞悉』的能力呢?
對於這個問題,我也困擾許久。因為要經營好一個公司,除了打造優質產品的基本能力,如何預見產業未來的趨勢是相當重要。偏偏我最欠缺的就是如何『看得遠、看得透』的能力。
因此,最近找了幾本書來學習,希望能從中獲得知識與收益。閱讀後的確頗有收穫,因此分享給各位朋友。如果你也正為了如何看到願景而傷透腦筋,相信本文能給你醍醐灌頂的啟發。
這三本書各有其思考邏輯,也有共通的論點。
我把三本書的內容打散後再重組,以
1.為何要觀察?
2.如何觀察?
3.觀察後的思考?
來做為閱讀心得的架構,希望能帶給大家系統化的看法。
我把三本書的內容打散後再重組,以
1.為何要觀察?
2.如何觀察?
3.觀察後的思考?
來做為閱讀心得的架構,希望能帶給大家系統化的看法。
【為何要觀察?】
觀察其實是生物與生俱來的能力。為了要生存,我們必須觀察外在的環境,尋求適合自身生活的條件。這種能力連小嬰兒都會:嬰兒會觀察四周有無親人。當親人出現在眼前時,才哇哇大哭尋討需求。沒有人在旁邊時,就安安靜靜的觀察週邊。
由此可知,觀察本身就是一種策略制定前的作業。沒有觀察,就沒有策略,也就不會有行動。沒有持續的行動,則無論是生物本身或企業個體都是極端危險的狀態。這代表該生物或企業將面臨被淘汰的危機。
【如何觀察?】
大家都知道要仔細觀察環境,以求得發展的空間。
但是,要觀察什麼?又要如何做?
答案是:系統性的觀察最好。
【如何觀察?】
大家都知道要仔細觀察環境,以求得發展的空間。
但是,要觀察什麼?又要如何做?
答案是:系統性的觀察最好。
什麼是系統性?就是有條列式的巨細靡遺。回想起當醫學生時,教授教學生怎麼做身體檢查(PE):就是從頭到腳。教授教大家怎麼看胸部X光片?就是從內到外、從上到下。如此一來便可以將大部分的醫療資訊蒐集完畢。
所以,我們觀察這個城市、這個社會時,要觀察什麼?
1.個人(路上的行人、商店的店員、公司的同事、朋友家的擺設…)
1.個人(路上的行人、商店的店員、公司的同事、朋友家的擺設…)
2.社會團體(公司、社團、學校、政府機關…)
3.文化規範、風俗禮儀、宗教活動…
3.文化規範、風俗禮儀、宗教活動…
1.跟著城市一起醒來
(找個清晨早起,出去散步運動,順便觀察有哪些清晨的活動正在進行中…)
2.觀察通勤者的活動
(坐在睡眼惺忪的通勤者旁邊,正是觀察社會人物最佳的機會…)
3.城市內短程旅行
(規畫幾條城市內的小旅行,來一趟小小冒險,看看這個都市裡還蘊藏什麼著能量…)
4.路旁事物的觀看
(就算是每天經過的道路,也偶爾有新鮮的事情發生。不妨駐足觀看,用心感受這些事物的律動…)
2.透過「五感」觀察
(感覺空氣的味道、觀察路旁的設計、觸摸身旁的事物,用自己的身體記錄這些感覺,才會激發出令人驚喜的構想…)
(感覺空氣的味道、觀察路旁的設計、觸摸身旁的事物,用自己的身體記錄這些感覺,才會激發出令人驚喜的構想…)
3.關心自己週圍半徑三公尺的事物
(創意的線索常遍佈自身半徑三公尺的範圍內。只要帶著一點點「關注」的心情、邊走邊看,就會發掘出意外的驚喜…)
(創意的線索常遍佈自身半徑三公尺的範圍內。只要帶著一點點「關注」的心情、邊走邊看,就會發掘出意外的驚喜…)
4.觀看什麼?要看人的「七種需求」
(在路上、在市場、在任何地方,都可以看到食、衣、住、遊玩、知識、美麗、健康的各種要素。仔細觀察就會不斷刺激自己腦中的創意與想法。只要發現有這生活七項的新需求,永遠有前進的理由與動力…)
(在路上、在市場、在任何地方,都可以看到食、衣、住、遊玩、知識、美麗、健康的各種要素。仔細觀察就會不斷刺激自己腦中的創意與想法。只要發現有這生活七項的新需求,永遠有前進的理由與動力…)
5.五公尺觀察法
(調整觀察的距離,換個地點則視野角度大不同。可以用自己的視線、他人的視線、小朋友的視線等各種角度觀察,通常能夠看到許多平時沒有注意到的部分…)
(調整觀察的距離,換個地點則視野角度大不同。可以用自己的視線、他人的視線、小朋友的視線等各種角度觀察,通常能夠看到許多平時沒有注意到的部分…)
6.鷹眼與蟲眼觀察法
(用鷹眼俯瞰整個外觀,以蟲眼仔細搜尋每個角落…)
(用鷹眼俯瞰整個外觀,以蟲眼仔細搜尋每個角落…)
7.與陌生人交談的方法
(除了用眼睛看、用鼻子聞、用耳朵聽來蒐集資訊,還可以用交談來獲得有趣的訊息…)
(除了用眼睛看、用鼻子聞、用耳朵聽來蒐集資訊,還可以用交談來獲得有趣的訊息…)
8.交通工具內的觀察
(觀察車內的環境,廣告有透露什麼訊息?看看窗外的風景,應該是自己開車看不到的景象!觀察乘客的穿著與隨身物,也許就隱含著服務設計的商機…)
(觀察車內的環境,廣告有透露什麼訊息?看看窗外的風景,應該是自己開車看不到的景象!觀察乘客的穿著與隨身物,也許就隱含著服務設計的商機…)
9.轉換心情再觀察,就可以看到不同的事物
(轉換心情吧!拋下工作上的壓力,什麼都不想的去散步。用全新的自己去感受外面的事物…)
(轉換心情吧!拋下工作上的壓力,什麼都不想的去散步。用全新的自己去感受外面的事物…)
蒐集到觀察的資訊後,就要將資料內化成自己的知識。也就是將混亂的資料,整理出輪廓建立秩序,再從中發想出適合自己使用的策略。
舉例來說:
人們在接近或跨越某個門檻時,這個狀態會促使他們改變思考或行為模式。如果我們找出人們做決定的門檻,就可以操控其行為。我們可以觀察人們生活或購物的行為,蒐集資訊後再分析,就能夠預測什麼樣的商品會大賣、什麼樣的商業模式會成功。
而這種資訊的觀察、蒐集與分析之集大成,應該就是「美國總統選舉」。其分析精準度,甚至可以在投票前夕就預測出誰會獲勝。
資訊蒐集後該怎麼後製處理呢?
資訊的觀察至分析有其一定的流程: 「明確觀察目標-確定觀察內容-現場觀察-記錄發現-整理/匯總/分析」
藤卷幸夫先生則提供一些實際上的做法:
1.想一想,哪些人或物品可以組合在一起
2.將觀察到的資料內化成創意
3.觀察時東張西望,同時內心要不斷對自己發問
4.用「心」去感覺
5.找個獨處的空間,重新咀嚼資訊的意義
此外,有些方式可以幫助我們觀察後,對事物批判思考的能力:
1.善用矛盾的力量
(不合常理的行為,其背後必有原因。)
2.增加渦流(衝突)激盪的點子
(越多渦流越騷亂,發現創意或想法的機會越大。)
3.批判性的思考
(條理分明的分析證據、質疑假設的思考過程,用邏輯檢視證據。)
4.提神醒腦的停頓
(專注事務太久會耗盡我們的心力,所以需要一段放鬆的時間才能重新出發。在放鬆的狀態下,我們可以喚出本來被批判性分析阻擋的天馬行空的聯想。)
總結:
我們觀察到個人、社會、文化上的「矛盾、巧合及困境」,然後發動適當的行動,最終改變我們對觀察到事物的理解方式,並發想出無與倫比的創意。這就是個人、公司、社會、國家能夠續存的基本能力。